【淺談儲存設備的演進】

還記得你人生中第一台接觸的儲存裝置? 第一台擁有的儲存裝置?

…千萬別說你還年輕,一開始就用X86機器走SDS大玩儲存!

說到”儲存”早期靠的是每一個人娘胎給的大腦記憶區,加上後天的訓練形成所謂過目不忘,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,腦袋記不贏你,人們就將記憶放在裝置上,讓機器來幫忙,當然人的聰慧與時間的累積,需要越來越快的裝置,越來越大的空間,於是各種儲存設備不斷推陳出新。

淺談儲存設備的演進:
最早期Punched Tape打孔帶,是最早儲存將資料程式化的方式,可能很多人都沒有印象,如:學生時代的電腦答案卡、上下班打卡條。

1956年產生了Hard Drive硬碟(HDD),是由塗滿磁性物質的碟片構成,透過讀寫頭去改變磁性物質的極性方式,將數位資料儲存在硬碟上,或從硬碟上讀取數位資料。最大的優點是能透由技術增加容量,目前台灣市場12T的容量已上市;讀寫速度任君挑選、價格上的優勢等,造就了現今仍在儲存裝置市場上廣泛的被運用。

70年代Magnetic Tape磁帶,一種傳統線性循序的儲存方式,將可磁化材料塑料以帶狀組成,儲存大量的資料;其類型及可儲存之內容也較多樣化,如:小時候使用的錄音帶、錄影帶和目前仍使用的LTO磁帶等。

80-90年代Floppy Disk軟碟片,是由一張圓形膠片,上面塗上一層磁性物質,利用磁化原理記錄資料,最大的優點為體積輕薄,儲存容量大約1.44MB,如:較為著名的3.5吋軟碟片。

90年代末USB隨身碟隨繼登場,用於連線電腦系統與外部裝置的一種裝置,方便攜帶、讀寫速度快且具熱拔插功能,運用層面觸及各類3C產品,幾乎人手數隻延用至今。

1998年第一台水滴狀iMac和Compact Disk(CD)出現,更符合人性需求的裝置爆炸性的出現,軟碟片隨之淘汰。CD是一種用以儲存數位資料的光學碟片,由於價格親民及容量較大,讀取時不易失真,至今仍為常見的傳統儲存裝置。

隨著數位化時代來臨,身邊充斥著3C產品,無論大小、精簡,都得依賴儲存,雲端儲存蓬勃發展,出門時不必再將包包塞滿一本一本的光碟,也不須攜帶一隻隻的 USB,或者一台功能強大的NB,只要隨身裝置工具即可從雲端直接讀取資料,哇!傑克!真是太神奇了!

本篇懷舊主題跟大家淺略的分享儲存設備演進,你曾經使用過哪一種?或者對哪一個設備最有”戀情”?能夠喚起你腦海中的記憶呢?不吝分享一下您的經驗~
PS.本文章資料來源及照片皆擷取自網路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